化腐朽为神奇
——访根雕盆景艺人谢新平
十五年前的一天。凌晨,乡间小路上,一位老人慢跑步。脚下一绊,老人险些摔倒,当时天色尚未大亮,看不清什么东西。待老人返回时,才发现是一个被人遗弃的树根。老人蹲下,左看右看,惊喜地把它带回去。没多久,树根变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蜥蜴”展示在人们面前——一个树根变成了价值不菲的根雕艺术品。
春末夏初的一天中午,笔者找到了这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人:退休医生谢新平,一位年近耄耋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家住虞城县城东侧鸳鸯口一巷3号。
事先有朋友介绍说,老人原来是个医生。笔者第一句话便问:“谢老,听说你是县医院退休的医生。做医生的,跟根雕有什么关系?”
“不是有关系,是一脉相承。”老人很是健谈,“十几岁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喜欢画画和摄影。当时学校所在的集镇上,有一位擅长照相的哑巴,我常常去看他拍照。那时候,书店里还很少有摄影之类的图书,哑巴送给我一本讲摄影艺术的书,我越读越开窍。或许,从那时候开始,我身上就有了艺术细胞了吧。”老人顿了顿,继续说道:“好像是一九五八年,县里举办过一次农业展览,里面还有我的作品呢!”
老人开始一件又一件地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
“这一个,我叫它孔雀。你看像不像?1995年春,道北窑厂北边有一户人家出了一棵树,树根裸露在外面。我看有点意思,要出钱买下。人家高兴啊,连扎进房子下面的根也小心翼翼地刨了出来。不光这,人家还用架子车给我送来。你再看,我就在这‘嘴’的部位用点功夫,就已经活灵活现工了。在商丘市组织的一次根雕展中,还拿了奖呢!
“这是一条龙。县医院建房,一棵树碍事,锯了。裸露的一处树根被我看好,请人小心地拔出来,有一处断裂了,你看,恰恰像是龙爪!
“这是一条蜥蜴,太像了!也是早晨跑步时发现的。哈哈,它们遇到了我,犹如开始了新的生命。知道吗,艺术是有生命的!”
笔者担心老人劳累,要他休息一会儿。岂料,老人越说越带劲。“这个恐龙是个槐树根”“这两个相依的孔雀是长在一起的俩树根”“这个像不像雄狮?”“这是一个大象”“这个小巧玲珑的孔雀,你看,要说它巧夺天工,不为过吧?”
“对,就是这条龙,曾经代表商丘去温州参加过一次根雕展。那是2015年吧,回来没几天,无锡一个女孩专程赶来看我的根雕。孩子在我的根雕和盆景边上拍了几张照片,恋恋不舍地回去了。她为了表示对我的感想,还将自己从山上捡回的一块奇石通过快递给我送来。你看,像火炬又像瀑布,暂时还没有确定是什么。”
待老人休息一会儿后,我请他再讲讲盆景。
“如果说根雕是艺术的生命,那么,盆景就是生命的艺术。”老人说,“也是夏天,也是跑步,路边看到一个被人扔掉的石榴树根,我抱了回来。栽到盆里,天天洒点水。它居然生出了新芽,渐渐地又有了新枝。你看,叶绿花红,多美的一株石榴啊!”
笔者驻足在一盆好像是松树的景致跟前,老人说:“这不是松树,叫柽柳。我买到手有30年了,卖给我那个人说,在他手里不少于70年。”
“哎呀!”我大为惊奇,“算起来,这个盆景成了百岁老人了!值多少钱?”
“给多少钱我都不卖。艺术无价么嘛!”
是啊,如果可以用金钱来比较价值,那么,艺术就不叫艺术了。诚如老人拿到的那些市级、省级、国家级展览会金奖、银奖和铜奖,哪一个没有他的心血付出啊。
心血能用金钱来衡量吗?
一次,谢老的几件珍品在市里参加展览。一外地专家想见到他。直到展览结束,谢老去运回自己的珍品。这位专家才见到他。问他哪里人,他说是虞城的。那人不解地问:虞城没有山,哪来这千奇百怪的树根?谢老笑着说:那就看你会不会找了。
是的,会不会找就是艺术。正如一句古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作者:韩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