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虞城网官网 >> 文化长廊 >> 浏览文章

打造明清黄河故道观光农业产业带之思考

时间:2020年09月04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字体:

序言:明清黄河故道西起河南省兰考县,东至江苏省滨海县入海口,全长728千米,贯穿“豫鲁皖苏”4省8市28个县(市、区),形成了一条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长廊。其中,河南虞城段总长37千米,流域面积119.2平方千米。

摘要“赏故道美景、采故道遗风;吃故道农家饭、住故道农家屋;干故道农家活、享故道农家乐”。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农村为空间,农民为主体,城市居民为客源”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对于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极具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虞城县田庙乡典型示例,对沿明清黄河故道(以下简称“故道”)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故道虞城段乃至商丘段,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明清黄河故道  观光农业   虞城段  乡村振兴

2019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上指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领域、文化旅游、养老养生游,并与“互联网+”相结合,在促进旅游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国民经济的提质增效。

中共商丘市委提出“一廊提升工程”,持续构建一条经济发展科学、生态因子完善、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价值可观的生态廊道。虞城县位于河南东部豫、鲁、皖、苏四省结合部,故道横亘县域北部穿越利民镇、田庙乡、乔集乡、刘集乡、张集镇五乡镇。

一、“明清黄河故道”的历史由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据史料记载,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十分频繁;下游堤防在1949年新中国之前的2540年里,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从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开始,就以商丘为治河指挥中心,修筑南北两岸大堤。元、明两代又先后在商丘指挥治理多年,由于黄河"一斗水半斗沙",以致河道随堤增高,最后形成地上"悬河",遇见大水,就漫溢决口,泛滥依旧。直至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动用沿河5万人民、历时16年,在原有基础上筑起此堤,从此使黄河定于一道。结束了400年黄河多道并行、泛滥为灾的局面,治河方告成功。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北上,留下了这条“故道”。这条故道被国内、外旅游专家赞叹为“古老的水上长城”、“北国水乡”、“绿色长城”、“迟到的发现”。商丘境内保存完好的134千米黄河大堤,高13米,底宽100余米。

二、故道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

(一)、政府的给力决策。商丘市委、市政府决定,打造故道生态画廊,实施故道生态画廊提升发展工程,把故道打造成“生态廊道、经济廊道、文化廊道、旅游廊道”。虞城县委、县政府围绕市委战略决策,依托故道生态,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把故道虞城段打造成“生态之廊、果乡之廊、旅游之廊、文化之廊、致富之廊、美丽之廊”。

(二)、总体规划的给力支撑。2019年《商丘市黄河故道总体规划》中,把西始105国道,东至商丘市东边界,规划为“故道生态田园区”。全长约51.81千米,规划面积102.0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1.74平方千米,河道水域面积50.31平方千米。

(三)、故道虞城段给力的农、林、果业生态资源、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民镇段有胡桥万亩林场田庙乡段“果、林、牧、农、水”五点一线生态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区刘集乡段有万亩国营林场和四季飘香的经济林带乔集乡段的“香椿产业”、苹果产业张集镇段的国家地标性产品——乔藕,面积4.8万亩富硒红富士苹果大型基地。张集苹果连续5年获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在1999年的昆明世界博览会上获苹果类唯一大奖,2004年在中国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获金奖,2020年注册成功国家地标产品“虞张苹果”。再加上科迪集团的冷链农产品加工业、通宝公司的食品加工业、懂菜农业的生态观光农业和“中央厨房”食品公司、乐为牧业的生态养殖业等,“龙头+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及特色种、养殖,已经并将继续为故道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提速器作用。

(四)、故道虞城段给力的历史文化资源 故道虞城段,有4000余年历史利民古城,有虞舜之子——商均墓,有明朝刑部尚书——杨东明墓,有杜康造酒地——纶城,田庙有象征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抗争大自然“民族精神”的古大堤;有孔子《论语》中“子路宿于石门”的寓贤村;有“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空壶留故友、削发待宾朋”的美丽故事;有东汉刘秀落难时饮马止渴的“扳倒井”,有《木兰辞》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的“暮宿遗址”——石庄村;有“黄河有外祖母,家住田庙腾湾村”的传说等。刘集乡的“关爷庙”、“孝思格天”的孝亲传说,乔集的历史文化名村——刘楼杂技、“烟云古寨”、“ 将军庙”,张集的鸡鸣闻三省的“三省庄”、“三省碑”、“三省井”,千年唐槐……

(五)、各级给力的项目支撑计划。在商丘境内的故道上,有七座串联的梯级水库,国家投资近三个亿的水库出险加固工程已经竣工的前提下,省市县三级都在为把故道保护、传承、弘扬、利用的蓝图,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做充足的“功课”。投资十多亿元的利民古城修复建设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刘集乡正在努力打造“风电新能源小镇”和“彩色菜花小镇”,乔集乡正在规划建设豫、鲁、苏、皖“果品交易中心”,打造专业“市场+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张集镇在符合市、县两级规划的前提下,正在做自己的《故道生态走廊建设空间规划》。

三、虞城段故道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田庙乡地处豫东平原,属黄淮冲积平原,位于虞城县最北部故道之上。该乡大部为故道高滩地,堤北高于堤南10米左右,平均海拔55.5米,土质北部砂,南部多淤,间有盐碱,系涵洞河发源地。

多年来,田庙乡几届党委政府,紧紧依靠故道的独特自然资源,致力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以“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全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取得良好效果。先后获得很多荣誉称号:“国家优质梨生产基地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河南林业精品示范乡”、“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乡”、“河南省生态乡镇”、“国家生态旅游示范乡”,世界第一株“中华红叶杨诞生地。全乡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由万亩杂果园万亩生态林“懂菜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千亩河南科迪现代牧场千亩水面的石庄水库构成的果、林、牧、农、水五点一线生态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区,是闻名遐迩的“天然氧吧”、四季沁人的美好去处,素有“北菏泽牡丹园、南田庙百花园”之美誉。

田庙乡在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还高度重视故道沿岸优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实现的有机结合,让“文化”为“观光农业”注入灵魂,用文化的“软实力”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插上“硬翅膀”。观光旅游区内的刘杨庄村、后刘村分别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香玫园农庄”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香玫园产品获得河南旅游产品博览会“老家礼物”称号、“中原文化产业”创意奖;电影《油桃红了》在此拍摄。从2010年开始六届“中国·商丘黄河故道湿地花海徒步穿越启动仪式”、“黄河故道油桃采摘节”等各种“节、会”在该旅游区举办。

大量“节、会”的举办,使旅游区人气大增,年接待量近百万人次。当地群众每年靠旅游区的“地摊经济”增收达500余万元以上真正把“好风景”变成了当地农民的“好光景”。

四、发展沿故道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之路。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发展观光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意识”不强、旅游“元素”缺失。就拿生态林、经济林(果园)来说,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面积够大,但功能区功能分区不明确、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分时段、多层次、多角度利用资源;旅游景区必备的基础设施不完备观光农业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以生态农业作为观光的基础,体现“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则和“生态文化”内涵。而目前沿故道的农产品生产缺乏生态农业的模式设计生产的无公害产品没有完全遵循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缺乏生态文化内涵。

(二)、“精品意识”不强,精品产业缺乏。虽然目前故道果园生产的苹果、梨、油桃等产品也进行简单加工包装,但还没有做到精深加工。商品率低,附加值低,深加工等二、三产业不够多,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低,产业链不长,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弱,经济效益提升空间大

(三)、旅游观光时空连续性”不足。由于农业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导致观光农业的季节性明显。因此,延长观光时间、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项目的变换是发展故道观光农业的瓶颈。就拿“梨花节”、“采摘节”来说,由于受季节影响较大,一年仅有几个月的时间,果品上市期过后,休养观光条件就不具备了。

五、发展沿故道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路径

(一)、政府引导,宣传造势到位。观光农业是一个新兴事物、朝阳产业,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来推动观光农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对于虞城来说,要瞄准商丘、、周口、菏泽等周边都市消费,依托故道风光、故道遗韵的美景,发展观光农业,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同时旅游部门要将故道观光农业旅游纳入全市或更高层次的旅游推介的组成部分,形成故道观光农业与城市旅游市场的对接。

(二)规划当先,使发展可持续。围绕把故道打造成“生态廊道、经济廊道、文化廊道、旅游廊道”这一目标,做好观光农业产业带总体规划。按照“乡乡有景、村村有业、特色明显”的原则,重点规划种植业和养殖业,避免一哄而上,低水平盲目发展。 同时,要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培育品牌,彰显特色。以故道水果、观光农业为主产品,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培育特色观光农业产业。特色是观光农业的魅力“灵魂”所在。故道观光农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下特色:一是打造绿色、有机农业。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并取得认证,以提高游客的健康理念和绿色消费意识。二是保持“土”味。满足游客的怀旧心理,乡愁情结;三是创“特”色。以故道特殊的人文、地理、气候、生态、风光等条件,以休闲、采摘、体验、户外健身、摄影、写生等多样化产业为主体,辅助设立奇花异草观赏区、无土栽培展示区。四是塑造“奇”性。满足观光者求新、求奇、开阔眼界、学习参观的需求。

(四)、抢抓“乡村振兴”机遇、编织故道绿道“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绿道”在台湾很盛行。广州市增城区建有国内最美、最长、最安全、穿越景区(点)最多的“绿道网”,从属于珠三角绿道网。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以藤结瓜”,将绿道与沿线乡村观光农业旅游、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利用山、水、田、园和优美生态资源,因形就势,建设了200公里自驾车游、335公里自行车休闲健身游、50公里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网”,“有型”绿道变为“休闲健身之道、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之道、乡村振兴之道”。

在故道上,建设“故道绿道”,把故道沿线各类品种的大小生态果园、生态观光农业园、生态养殖园、水库、特色村寨、农家乐等,象珍珠一样“串联”起来,编织出“绿道网”,前景光明。

 

(五)、创新思路,增强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创意是文化的“盛装”。发展观光农业,要多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深入挖掘、利用民间文化遗存,打造以曲艺、广场舞、秧歌队、高跷队、锣鼓队为载体的精品群众性文化活动,把故道遗风、名胜古迹、民间传说、非遗项目、文化创意融入产业之中,提高产业的文化品位,为农副产品赋予乡土文化特色及旅游精品文化气息,打造观光农业“自然、和谐、生态”的主题形象。


作者:林文献(系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农科所所长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