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虞城网官网 >> 媒体报道 >> 浏览文章

稍岗镇“以企带户”带来产业裂变

时间:2019年04月10日信息来源:商丘日报 点击:次  字体:


 核心提示

  在稍岗镇,许多的企业把一把钢卷尺拆开,从尺条、尺头、内轮、铆钉、外壳等都能找到专业的生产厂家、小型作坊和个体加工户,企业家们把这些生产程序前置到这些厂家、作坊或小农户,实现“以企带户”产业经营模式。小农户、作坊、企业之间彼此都有业务往来,村村业务互通,户户生产或加工,整个稍岗镇变成一个工量具产业的孵化器……

  阳春三月,阳光明媚,记者走进虞城县稍岗镇的吴庄、南庄、林庄、陈庄,几乎庄庄都看不到闲人,只能听见从不同地方传来的机器轰鸣的声音。

  稍岗人过去很穷,如南庄村就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吴南林陈四大户,称盐灌油靠照顾。一年收入几十元,兄弟几人光棍汉。”吴南林陈是指南庄村所辖的4个自然村。

  1978年,6户农民为了脱贫致富,在民营企业的废品堆里捡那些报废的残尺条,截开后卖给周围乡村学生和农村建筑工人,开了当地钢卷尺创业的先河,接着越来越多的稍岗人动起来,迅速在周围村庄掀起了一股组装钢卷尺热潮。许秀章、王胜喜、吴海运等一些“跑得快”的人,率先开办工厂。1995年以后,通过自行研制和引入整套设备,部分工厂几乎完全实现自动化生产,并且创出了“江华”“红叶”“万山红”等知名品牌。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带动了3万多人围绕钢卷尺从事加工、销售、运输等相关产业。1999年,稍岗人开始投资螺丝刀等工量具,该镇又从单一的量具生产拓展到如今集油漆、塑料、模具、小五金等以钢卷尺业态为核心的综合五金工量具产业群,迈向了全国工量具产业最前沿。

  在稍岗,把一把钢卷尺拆开,从尺条、尺头、内轮、铆钉、外壳等都能找到专业的生产厂家,这些厂家或大或小,彼此之间都有业务往来,村村业务互通,户户生产或加工,整个镇变成一个工量具产业的孵化器。

  南庄村30岁的林威一边加工尺头一边和记者说话:“我做尺头七八年了,有时也为别的厂家组装成品。”当问及收入情况时,他说“每天能挣二三百块钱”。

  “俺给哪个企业组装,就贴哪个企业的商标。”29岁的杨国仓在自家的作坊里一边给钢尺贴商标一边告诉记者。母亲和妻子变身成了工人,一家三口齐上阵,院子里整箱整箱的钢尺是他们当天装出来的成绩。有的已经装上了门外的面包车准备帮企业发货。母亲张爱珍一边装卷尺一边发牢骚:“就是地方有点小了,过些天再盖几间房子,规模还得要再大些。”

  小作坊里“干零活”

  在稍岗镇,从事钢卷尺组装的小农户有数千家。他们不需要购买多复杂的设备,顶多用个“打眼机”“卷簧机”就行了。一家几口齐上阵,从这个企业进尺条,从那个企业进簧片,人人动手组装,组装出的成品再按照厂家要求贴上不同的标签,有的交由厂家代发,有的直接进入物流发往各地。

  51岁的南久红家里,几台注塑机正在生产卷尺盒,只见每隔十几秒的时间,机械手就把成型的尺壳丢进准备好的筐里。附近村民王春兰负责检验,有不合格的尺壳马上捡出来。另一间钢尺组装车间里,8位村妇正在熟练地组装着钢尺。“我以前在外省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我哪儿也不想去了。”

  小农户家“出成品”

  “尺条我从厂子里面进,自己就加工点零活,光生产尺壳。其他部件也是从大厂里进,前年俺也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闺女在义乌有个摊位,我们的钢尺在那里能销到东南亚。”南久红信心满满地说。

  陈红兵的螺丝刀厂就设在南庄村北部。他注册“红兵工量具”商标已有10个年头。66岁的何素兰家就在附近,“我岁数大了,手脚也不麻利了,不过在这一天也能挣个几十块钱,还是比闲着强得多。”老人一边组装着螺丝刀一边说。据陈红兵介绍,他们的螺丝刀产量一天在五六万个,走内销可以通过当地货运站和物流,外销就直接发货到义乌,每件(1000把)利润在20元左右,一天毛利在七八百元。“我刚开始做的时候用的全是旧机器,就两台,现在增加到10台,设备也都换成新的了。”

  李秋成的小作坊在街头的店面里,53岁的他以前做婚庆,但那毕竟挣的是“日子钱”,剩余时间太多。女儿分别在贵州、南昌经销五金,这样的好条件让他觉得“有机可乘”,便和老伴一商量,腾出两间房,进一些尺条和零件开始了加工。“守着这些大企业,俺也挣点零花钱。”他自言自语道。

  杨庄村北头有一处猪场,后来不养猪了。49岁的赵存印就把猪场承包了下来,进了几台机器,尺条让人送,自己注册了“天元量具有限公司”,一下子变成了小老板,儿子赵振荣也跻身成了最大的“股东”。“如果没有这些企业,俺的厂子还真开不起来。”记者看到一旁的垃圾堆里有一些成品尺条,就问这是为什么。赵振荣摆摆手:“俺这些共事的企业都特别守信用,这是一些有毛病的尺条,厂里会给俺换成合格的。”

  大企业里“外放活”

  “我们都是从红日集团公司进尺条和尺簧,然后在家进行加工组装。”赵桥村的赵文法告诉记者。

  稍岗镇颇具规模的红日量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艳说:“这些年,我们除自己生产加工外,也把一些工序外包到一些大小作坊和散户、小农户手里,我们发展到今天,也有他们的功劳。”

  在范庄村范文艺家的作坊里,范文艺一边自己忙着包装,一边整理尺条:“这是红日集团刚送过来的尺条,我们得抓紧干,争取早点组装完成。”

  在稍岗镇,小农户干的是组装活,甚至产品直接通过大小物流就能实现出口或外销;作坊干的除自主生产外还有外包活;大企业做的除自主生产外,就是把生产的零部件外放到千家万户。很多家庭作坊,对企业说,它是农户;对农户说,它也是企业。这种作坊式的家庭经济模式占据了该镇钢卷尺产业的大半江山。从而呈现出企业带大户,大户办作坊,作坊带小户的产业集群。

  “以企带户”不仅是“以工带农”,企业无论大与小,都能起到以企带户的作用,农户到企业去干,或是企业送上门来干,不论在企业内干,还是在自家里干,都实现了农民工人化、农业工业化、农户作坊化。

  除此之外,还有1000多辆大篷车来往于各工量具企业,把收集起来的工量具直接送到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手中、客户手中,完成从工厂到消费终端的一线直销。

  如今,稍岗镇这种“小手牵大手,大手拉小手,农户变作坊,作坊变企业”的以企带户模式,也在影响着整个虞城县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县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领域不断呈现出新的以企带户模式,为该县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