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虞城网官网 >> 媒体报道 >> 浏览文章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丰绿增水成就“五湖四带”

时间:2019年06月26日信息来源:商丘日报 点击:次  字体:


丰绿增水成就“五湖四带”核心提示

从虞城县水利局绘制的《虞城县水系分布图》可见,虞城县全境内水系遍布,河网密集。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虞城县丰富的水系和湿地,成为其独特的资源禀赋。

虞城县沿贯穿南北的引黄干渠与10条东西走向河流的交汇点,梳理出“一纵十横,五湖四带”生态布局。在维持自然风貌基础上,升级修复了利民古城湖、张集睦邻湖、人民公园木兰湖、南湖、界沟莲花湖,构建了黄河故道生态带、310经济生态带、滨河景观带、东沙河和高速路生态带,打造“水随绿行、绿随水走、水绿相映”的生态格局。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丰绿增水成就“五湖四带”

正在建设中的人民公园二期。

01滨河路上“小夜曲”

夜幕降临,街灯点亮,县城滨河路一带各个公园便成为市民健身消暑的胜地。

在木兰文化公园,悠扬的管乐声在亲水平台上悠扬盘旋,和着水面粼粼波光和岸上蛙鸣,萨克斯、黑管、圆号、长号合奏出一首从容悠扬的小夜曲。《我爱你,祖国》《歌唱祖国》……一首首熟悉的合奏,引来了围观群众的驻足和掌声。

“我们都是业余爱好者,图个自娱自乐。”吹奏圆号的卢红梅面对记者的采访有些羞涩。“这里水面开阔,离居民区有一定距离,不用担心扰民。挨着水面凉风习习,夏天非常舒适。”卢红梅家就在公园东侧的“维多利亚”小区,每天到公园练习乐器给她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在两河口公园附近居住的陈女士则喜欢带着7岁的小儿子从东向西,依次将滨河路沿途的公园绿地“刷”一遍。“这一路公园很多,晚上灯还亮。不但小孩有地方玩,大人也可以跳广场舞、走模特步、敲鼓,花样可多,不愁找不到‘队伍’。”目光注视着在水池内戏水的儿子,她笑呵呵地说道。

“我们现在站的滨河路东段南侧这一块,原来是一块荒地。2017年,县委、县政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启动了三河(响河、运河、牛河)综合整治项目,现在你看到的运河北岸早已经绿化亮化美化完毕,仅余南岸这1.5公里正在施工。”虞城县规划局副局长杜秀峰指着河对岸铺着防尘网的河堤向记者介绍说。

近年来,虞城县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工程,投资4.9亿元实施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完成了黑臭水体截污纳管、排污口整治、河道清淤疏浚,实现城区内河连通循环。同时建成一批治污工程,实现内河水体无排污口,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位于北部城郊的森林公园目前占地面积最大,号称“城市氧吧”。公园内有商均湖、镜湖两大水景,园内遍植各类树木200多种,占地2096亩,沿着环道徒步一圈至少要一个小时。谁能想到,这里以前竟然是废弃窑厂,两座秀美的景观湖就是利用窑厂废弃坑塘修建而成。与森林公园仅一路之隔,占地16.75平方公里的孟渚泽国家湿地公园正在建设中,与南部城南花园遥相呼应,号称“北湿地、南花园”。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丰绿增水成就“五湖四带”



美丽的郭土楼村。

02“枕水人家”故事多

引黄中心干渠,以田庙乡马楼水库为源头,接虬龙沟水到利民城湖,沿203省道西侧一路朝南,流经10个乡(镇),在界沟镇大王桥村汇入莲花湖后流入包河。

“莲花湖”以前可不叫“莲花湖”。“这里最早就是个大坑,都是荒草,两边来来往往都是过路的车辆,那时可没谁在这里溜达。”附近村民告诉记者。

2018年,界沟镇按照县委、县政府“丰绿增水”的要求,开挖这座坑塘,将水面扩大了一倍,修建了湖心亭、晾米台老街,对沿湖进行了绿化美化,成了镇上独具历史文化风味的一景。

湖南侧晾米台老街旁就是一排民宅,现在妥妥地成了“湖景房”。家家门口小花园,夏花灿烂,蝴蝶翩跹,一派田园风光。界沟镇中心小学老师王林英就住在湖边,她热情地邀请采访组和陪同的乡、村干部到她家里坐坐。

在王林英看来,能过上如此惬意的乡居生活,得益于镇上对莲花湖的综合整治。“我是2002年买的这套房子,当时这一片的房子可以说无人问津。地势低洼,荒草遍地。一下雨门口那条土路积水很深,简直寸步难行。后来镇政府把门口的路进行了硬化,解决了我们下雨天出行难的问题。”王林英打开了话匣子。

荒草坑变成了“莲花湖”,泥巴路修成了仿古街。“现在呢?房价多少?”记者忍不住好奇地问。“现在?现在给20万也不卖!”她笑着说。“我们现在正在围绕镇内包河流域打造生态长廊,对河两侧80米宽的河滩地进行绿化美化,力求一年三季有花有果,打造成一条观光带、生态带、旅游带。”该镇党委书记葛占峰介绍说。

利民镇毗邻明清黄河故道,为商均封地、古虞之都;是“上古九泽”——孟渚泽水域重地,古城郭、城湖保存完整,2200亩城湖、6000亩湿地景观全国罕见。

站在笔直宽阔的南关大道上,两侧城湖波光潋滟,湿地花海蔚然成片,潮湿清新的水气扑面而来,远处还有白墙黛瓦的明清仿古建筑,令人恍惚间以为来到了江南水乡。

东南湖河堤上四散着不少钓鱼人。一位专程从县城驱车赶来的钓鱼者告诉记者:“原来这片水质不咋样,钓不上鱼,没咋来过。现在好多了,鲫鱼、花鲢、红鱼……种类不少。”这不,他才下了钓钩没多久,已经收获了几条拃把长的泛着银光的鲫鱼。

南关村村民范兴成原来家就住在利民古城南关大堤上,是名副其实的“枕水人家”。不过,由于湖水环境恶化,这湖边生活没有字面上那么惬意。“原先的屋子离水面不到一丈,但是居民都是随手将垃圾倒在坑边,环境脏乱,苍蝇蚊子满天飞,水面上漂的都是塑料袋。”他回忆道。

“当时周边居民包括镇里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城湖里头,沿湖还有不少餐厅、养殖场等污染源,湖水污染比较严重。”该镇镇长王润先并不讳言。

2017年,利民镇启动了水环境治理,对这些污染源进行取缔,并对东南片区村庄进行了拆迁、安置。2018年秋,河南首批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公布,虞城县利民古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赫然在列。利民古城正致力于历史环境的再生,保护与传承虞城文化、古泽文化、名人文化、古县治文化,将利民古城打造成“虞国故都、水乡泽园”,恢复并展现“水、田、城、园”的风貌格局。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丰绿增水成就“五湖四带”


田庙乡果农喜摘油桃。

03果乡绿城新风貌

在虞城县蹲点途中,从界沟到田庙,生态报道组从南到北穿越了整个县域。

沿途路过数个乡镇,无论在村外村内、路边沟沿,随处都可看到新栽植的柿树、杏树、桃树、石榴树等果树苗。

在“红富士之乡”张集镇,一场从上到下的全民绿化活动已经初见成效。在高堂寺村,公路两侧麦田里新种两年的“烟富”苹果苗还不到一人高,村民收了麦就点豆子,等待果树挂果;在小乔集村,家家门口一座大陶缸,荷叶挺括,特色“乔藕”装点门庭,杏树、桃树、核桃树装点边边角角。

作为传统苹果产区,张集镇不打算满足于这个固有标签。“今年除了巩固原有的传统苹果产业外,我们还推广了1万亩黄桃,与黄桃罐头生产企业签订订单。我们目前的定位是‘生态林果乡镇’,提出‘进村入户补空档’全域林果化。”张集镇党委书记任胜义介绍道,“今年镇里给村民免费发放60万株果树树苗到全镇27个行政村,组织村民在道路、村周围等空闲地种植,这样不仅美观,还增加收入。”

在大杨集镇310道路南侧,宽50米的绿带上密集地种满了楸树苗。“这是政府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沿途绿化交给不同的苗圃公司。待这些树木成苗后,公司会卖掉一部分苗木,剩余一部分则继续留在原地作为绿化树,总之一句话——‘政府要生态、公司得效益,带动农户增收’。”指着成片的苗圃,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奎简要介绍了“政府+企业”的绿化模式。目前,虞城县以连霍高速、济广高速、郑徐高铁、国道省道、河道为主的林荫化廊道达150公里。

“城市园林化,廊道林荫化,平原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庭院花园化”,使得虞城县的国土绿化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生态体系格局,进一步拉长了生态链条。这些林果经济不仅美化了环境,鲜果、药材、禽蛋等种植养殖还丰富了当地村民的钱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丰绿增水成就“五湖四带”


森林公园。

相关链接

从果乡绿城到生态虞城

虞城自古水丰草美,是大禹治水之地、上古九泽之首孟渚泽边孟渚台所在地,古宋之前皇家牧马地,水的历史绵绵不绝。老子曾在孟渚台临水隐居悟道10年,酝酿构思《道德经》;庄子临水垂钓于孟渚台成就《逍遥游》。至今,依然有包河、周商永运河、黄河故道等众多水系构成的湖光水韵和人文景观,为该县绿化和生态工作留下了底蕴丰厚的水文化资源。

2018年,该县围绕“果乡绿城”定位,持续做好“丰绿增水”大文章,在传承历史文化、梳理资源禀赋基础上,科学规划,着力塑造空间风貌、创新推进模式、提升生态环境,让绿色成为虞城靓丽底色。

该县以水和绿为脉络,沿南北贯通虞城全境57公里的引黄干渠,打造“百里水乡”,在自然风貌基础上摆布了“五湖四带”。在生态建设中,坚持“六个一起谋划”:水与绿一起谋划;林与果一起谋划;城与乡一起谋划;点与线、面一起谋划;植树与护树一起谋划;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一起谋划。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推进乡镇农田林网化、全域林果化,村村林果,“以果兴村”,向“林”要生态、向“果”要业态,走绿色发展的农村振兴之路,在生态风貌和乡村环境美上实现突破。

如今,大美虞城正把良好生态作为一种情怀和责任,根植于老百姓生活,扩大生态容量、提升生态质量,以水为核心全面规划推动“一纵十横、五湖四带、百里水乡”大生态体系,建设“醉美”虞城。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刘起旭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