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虞城网官网 >> 文化长廊 >> 浏览文章

发生在商丘的成语故事及典故之七十六(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时间:2019年09月27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字体:



发生在商丘的成语故事及典故之七十六(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典出 汉·戴德《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戴德,字延君,汉代礼学家、学者,梁国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人。一生致力礼学研究,著有《大戴礼记》。《大戴礼记》共八十五篇,其中多数篇章记述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我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
《大戴礼记》名篇警句很多,其中,大家特别熟悉的警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出在本篇。文章说:
     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不可以不知道百姓的本性,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心理,知道了他们先天的情理和后天的习惯,百姓才能彻底地服从你的政令。所以说,国家治理得好,百姓便爱戴你;政治清明平和,百姓自然没有怨恨。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标不可设得太远,不要责求百姓干能力做不到的事。如果你用古圣先王成功的理想,来要求百姓即时达到,恐怕百姓要敬而远之,不敢欢迎了。你告诉他们长远未来的目标,百姓做得痛苦,当他们痛苦时,就要避开了。所以古来帝王的冠冕上,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是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水太清澈,就没有鱼;对人太苛刻,就没有朋友(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坏事改正过来,使他们自己心安理得;用宽大怀柔的办法引导百姓,使他们自己能寻求本身的完美;度量百姓的秉性,因材施教,使他们自己能找到前途。百姓偶然犯了小的过错,必要找出他的好处,来赦免他;如果要判死刑的,想法子让他活下去,这样他就会好了。因此,上下就能打成一片,融成一体,而不相离了。所以仁惠是施政的先要,施政不当,就没法教导百姓,百姓没学会学习,就不能驱使他们。
     文中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直被人们用作警句,作为做人的戒律。意思是说,人太追求完美,不近人情或对人太苛刻,就没有朋友。
    注:察:苛察,苛刻;徒:同一类人或伙伴,现在多指“朋友”。

作者:掌传标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