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虞城网官网 >> 文化长廊 >> 浏览文章

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仓慈守郡(九)

时间:2020年12月01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字体:


仓慈,字孝仁,三国时淮南(今安徽寿县)人。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在淮南屯田,仓慈任绥集都尉,黄初末年又任长安令,官吏民众皆畏而爱之。曹魏太和年间,仓慈担任敦煌太守,安抚百姓,沟通西域,政绩卓著,深得百姓以及西域各国的爱戴。

东汉太和六年(232年)的一个冬天的午后,在西方的一个西域小国,一个小男孩莫多娄在大雪中一路狂奔,还没进门就大喊道:“爹,郡守去世了!”

“真的吗?”莫多娄的父亲从屋里一步就跨了出来,惊讶万分。

“是的,爹。”莫多娄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擦着泪眼。

莫多娄的父亲顿时泪流满面,过了一会儿,他转身拿起一把弯刀,毫不犹豫地连续两下,划破了左右脸,瞬间,血从划破的皮肤中冒了出来。然后,他面对敦煌的方向,长跪不起。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以刀画面,以明血诚”。

莫多娄的父亲何以至此呢?原来,他是一名商人,父母年迈多病,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他往返于西域与敦煌之间的生意维持。

七年前,莫多娄的父亲和同族几个商人带着自家最好的皮毛上路了,刚刚进入敦煌地界,就被几个当地恶人团团围住,他们转眼就把商人们几百里风餐露宿背来的皮毛一抢而空,还将他们打得遍体鳞伤。

他们欲哭无泪,连回去的盘缠都没有了,而且他们人生地不熟,无路可走。最后,他们只好沦为乞丐,被打骂,被凌辱,最后遇到族人,才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但是五年前,也就是东汉太和元年(227年)起,他和他的同伴们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待遇,因为这一年朝廷委派仓慈任敦煌郡太守。

敦煌位于西部边陲,常年兵荒马乱,与内地基本隔绝,朝廷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委派过太守了。因此,地区大姓的家族长期以来飞扬跋扈,习以为常,甚至没有朝廷、官府的意识。前任太守尹奉被派往这里时间不长,因为黑恶势力、土匪猖狂,心生畏惧,敷衍了事继续执行既往章程,为了自保,对待大族的不法行为,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任何匡正之意。即便如此,当地居民依然夜夜不得安寐,时时受到大族势力的骚扰。

因此这个太守自是没人愿意接替。仓慈不信邪!到任以后,他首先匡正制度,抑制豪族,减轻赋税,扶贫济困,二十几年没有得到过阳光雨露的百姓,无不拍手称赞。

但匡正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仓慈上任当年遇刺三次,两次有惊无险,一次险些丧命。刺伤仓慈的刺客正是敦煌地区最大的家族——令狐家族派出的。而且令狐家族放出狠话:想活命,就滚出敦煌。仓慈毫不畏惧,依然坚持到底,即便是险些丧命,也没有丝毫要退缩的想法。很快,百姓对仓慈的政策一呼百应,视仓慈为亲人。而仓慈对这些恶势力是既打压,也拉拢。在清楚地知道是令狐家族犯上作乱的情况下,依然留给令狐家族后路。很快,令狐家族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当面向仓慈表示:“只要大人有需要,我令狐家族定当全力支持,肝脑涂地!”

有令狐家族的守法引领,自此敦煌的社会治安得到明显改善。

仓慈考虑到敦煌是西域诸国进入大汉的必经之地,胡人较多。因此,解决好胡人问题既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前提。所以,制定了数条优待胡人的政策。不但保护他们在敦煌的人身安全,也保护他们与汉人一样的买卖自由和平等交易。

过去胡人与本地人的贸易往来经常被欺骗侮辱,人生地不熟的胡人大多采取忍让的态度,底线是只要基本能换回一些家用的生活用品。但是胡人本来就是性格刚烈之族,心中的不满自是不难想象,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隐形的“炸弹”。

仓慈为胡人制定了很多暖心政策,比如,有胡人途经敦煌要到洛阳去的,官府要替他们办好沿路的关引文书;有胡人要从敦煌回国的,官府按照时价或者实物收取,或换取他们的货物,官吏沿途护送他们直至走出敦煌地界安全回国。因此,在这样的暖心制度下,不计其数的胡人过上了幸福日子。

但好景不长,才上任5年的仓慈就死在了任上,这怎么不让深受其益的胡人感伤呢?

因此,仓慈去世后,敦煌当地百姓就像失去亲人一样悲痛,很多人为他画像,寄托哀思。西域各族胡人听到仓慈的死讯,聚积到一起致哀。有些人像大莫多娄一样,用刀子割破面部,以示血诚,并修建仓慈祠堂,世代祭拜。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