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虞城网官网 >> 政府信息 >> 政府文件 >> 浏览文章

虞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虞城县进一步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2020~2022年)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0年08月19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虞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虞城县进一步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2020~2022年)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虞城县进一步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2020~2022年)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0年5月28日


虞城县进一步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2020~2022年)三年行动方案

 

为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中共商丘市委办公室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专案的通知》(商办〔2018〕22号)《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商丘市进一步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1+6+3”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商政办〔2019〕3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以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为引领,以种养结构调优、加工能力调强、经营规模调大、产业链条调长为方向,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以下简称“四优”),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以下简称“四化”)为基本路径,强化创新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我县种养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之路,实现由种养业大县向种养业强县转变。

  (二)基本原则。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在正确处理粮食产量和产能、增产和增收、生产和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市场形势,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全国市场,着眼国际市场,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2.坚持效益优先。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各地要按照效益优先的要求,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要因地施策,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3.坚持科技支撑。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的作用,以培育新农民、推广新技术为重要抓手,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实现种养业由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4.坚持绿色发展。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贯穿种养业转型升级全过程,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5.坚持协同推进。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坚持加工带动,产销衔接,种养结合,协同推进,鼓励因地制宜、就地生产、就近供应,从产业链、供应链统筹谋划种养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2020年,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产业绿色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加工增值率提高到1∶2.5,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种养结合明显加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5%以上,把我县打造成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生产基地和优质林果基地。到2022年,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种养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位居全市前列。

  二、主要任务

  (一)以优质专用为重点,调结构

1.发展优质小麦。调优粮食产业布局,创新服务理念,优化发展生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根据适应性种植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气候土壤条件、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推进优质专用小麦布局区域化。积极推广配方施肥、土壤深松耕作技术,依靠科技提高优质专用小麦单产水平。鼓励引导企业参与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对优质专用小麦规模经营主体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按照“一村一品(品种)”、“多村一品(品种)”或“一乡一品(品种)”的要求,在利民镇、稍岗镇、郑集乡、大侯乡、闻集乡、站集镇、木兰镇、店集乡、杜集镇、谷熟等乡(镇), 各建立1个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方。2020年建设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0万亩,2021年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面积21万亩,2022年建设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2万亩,推进我县优质专用小麦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促进我县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现订单全覆盖,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有效分担小麦种植风险。

按照《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规程》要求,通过推广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增施有机肥、合理减少化肥、精细整地、适期适量播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防冻害、防倒伏、单打单收等配套技术措施,小麦平均亩产实现500公斤以上,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总产10万吨以上,增加经济收入2000万元以上,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发展优质花生。稳步扩大优质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开展花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创建,建设一批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提升花生产品加工能力,加快建设全县花生产后干燥、冷藏、分选等初加工设施,支持开展花生油品、食品精深加工,培育虞城花生知名品牌。2020年全县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2021年全县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到2022年全县优质花生面积发展到30万亩,花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左右。

在花生绿色创建项目和产油大县项目的带动下,到2022年全县春播和夏播花生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主要布局在黄河故道的利民镇、田庙乡、刘集乡、乔集乡、张集镇及黄冢乡、杜集镇、芒种桥乡和刘店乡。通过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引进优良品种,合理种植密度,推广起垄种植新模式,增施有机肥,建立花生施肥指标体系,春播花生地膜覆盖,开花盛期化控,使用化学除草时加入除草剂药害防控剂,加强病虫害防治,推广机械化收获、摘果等措施,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把示范区建成高标准花生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实现花生高产、稳产、优质、节本、高效。

3.发展优质草畜。着力扩大优质奶牛、肉牛生产规模,积极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化转型,支持肉牛基础母牛养殖和肉牛标准化规模育肥。积极做好“粮改饲”工作,扩大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大力发展牛羊规模养殖,加快建立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到2022年逐步建成界沟镇肉鸡养殖片区,郑集乡蛋鸡养殖片区,乔集乡,张集镇,镇里固乡生猪养殖片区,杜集镇肉牛养殖片区,杜集镇种鸭养殖片区,利民镇奶牛养殖片区,全县规模以上养殖场达到750家以上。

4.发展优质果蔬。到2022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园区4个以上。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202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5.5万亩,产量46.5万吨,产值6.6亿元。其中设施蔬菜5.5万亩,产量16.5万吨,露地蔬菜10万亩,产量30万吨,各种温棚35000座。规划到2022年我县蔬菜播种面积达19万亩,产量61万吨,产值8.1亿元。其中设施蔬菜11万亩,产量35万吨,露地8万亩,产量26万吨,各类温棚达5万多座。董菜集团建成300万棒,产值2400万元黑平王蘑菇基地一个,无土栽培示范联动恒温室2.5万平方米,露地包心菜2000亩产值600万元基地一个,设施蔬菜示范方黄瓜,辣椒,番茄各500亩。310沿线将建成李老家王牌寺1500亩产值450万元香菜基地一个,蒯庄450座温室产值1700万元番茄基地一个,大杨集蛮子营300座温室产值1200万元黄瓜基地一个。建成利民镇汪楼1000亩产值500万元小青菜之村一个。

重点抓好沿310国道和203省道两侧5公里的蔬菜瓜果绿色长廊建设,按照一乡一业、多村一品的要求,每个乡镇重点发展3-5个示范村,着力建设张关庙村2000亩、崔老家村和袁村寺村1500亩,其他乡镇1200亩以上成方连片的日光温室蔬菜基地。重点抓好张关庙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区、崔老家露地蔬菜生产区、袁村寺棚室蔬菜生产区、利民镇荠荠菜生产区、韦店、刘寨、赵庄、黑刘、蛮子营西瓜生产区5个示范园区建设,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培树典型,示范引路,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建设优质果品生产基地。①做好黄河故道开发这篇大文章。对沿黄河故道的田庙、刘集、乔集、张集等果树生产重点乡镇,充分利用果树生产的传统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生态产业带和聚集区。一是以田庙乡刘杨庄为重点的小杂果及梨果生产基地,利用2年时间完成老梨园高接换优100亩,增加栽植优质桃、杏等新品种300亩,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增强田庙乡万亩梨园景区的观赏性,增加果农的经济效益。二是刘集、乔集、张集三个果树生产重点乡镇,2020-2022年新增以红富士为主的苹果面积2000亩,重点在刘集乡的石庄、刘各、侯楼,乔集乡的大袁庄、小朱寨,张集镇的林堂、周新庄、高堂寺、杨林等9个村,逐步优化调整这三个乡镇的苹果品种结构,增强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②在闻集乡新发展以油桃、黄桃等为主的鲜食、加工兼备的优质桃生产,规划2020-2022年新发展优质桃2000亩,重点是朱庄、侯庙、周庄、王安等4个村,每村发展400亩左右。通过技术指导、培训,加强栽培技术管理,提高果品质量,增加产量,栽后第三年即可实现丰产,进入盛果期,为当地果农创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将以此为示范,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发展果树生产。

③加强设施果树生产。设施果树生产是今后园艺生产的发展方向,我们将积极引导、重点扶持,抓好葡萄等新品种的设施栽培建设,在郑集乡李庄、城郊乡花庄、李老家乡马庙等村发展大棚葡萄100亩,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形成以城郊为中心的设施葡萄生产栽培基地。

5.发展优质辣椒。大力发展扶持辣椒深加工产业,扩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延伸辣椒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优质辣椒加工率。2020年优质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到2021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3万亩;2022年优质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建成小辣椒之村三个。其中,界沟邢营村800亩、木兰镇陈桥村1000亩、沙集乡老集村800亩,总产值达到2500万元。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粮食收购储备中心、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排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以绿色生产为依托,提品质

  1.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推进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治理等。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病虫害技术,加大高效大中型药械补贴力度,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肥使用比例和肥料利用效率。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强化源头治理,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推广农牧结合、集中处理、就近消纳、综合利用、适度放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合理确定水库、池塘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逐步减少河流、水库投饵网箱养殖,防控水产养殖污染。

  2.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节水品种推广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重点突出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田作业方式和秸秆青贮利用方式,加大“五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循环模式,建设一批大型沼气示范工程。发展节水畜牧业。鼓励引导大型养殖企业采取高压水枪清圈消毒、改进清粪方式、更换节水型饮水器等措施,打造节水型畜牧业示范场。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走绿色兴农之路,扬优成势、突出特色,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和农产品质检体系。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严格实施农(兽)药良好生产和经营规范,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生产台账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工作,强化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环节监管。加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设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时和商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接,逐步实现从田间到县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

  4.发展冷链物流。积极发展冷链多式联运,推动交通与冷链物流融合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果蔬优势产区在产地推行产品预冷;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企业等各类县场主体与产地进行对接,建设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和果蔬配送中心,推广果蔬运输全程温控技术;支持蛋鸡养殖企业建设低温储存设施,加快构建运输、分销、零售环节的全程冷链。支持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充分发挥我县交通区位优势,着力推动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展改革委、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水利局、县环境保护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粮食收购储备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增动能

  1.选育推广良种。鼓励支持县农科所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四优”新品种研发选育和示范推广。争取省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项目支持,加快选育、引进、推广一批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优良果树、无病毒苗木和名特优稀水果、蔬菜、食用菌新品种;抓好全县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和育种基地建设,强化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和水平;加强果树良种苗木繁育、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加快优良苗木推广步伐。

  2.推进农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发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畜牧业建设项目,引导涉牧企业建设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畜牧养殖、投入品、加工、商务等系统;依托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县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加强数据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农兽药基础信息、农产品县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精准监测,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推动涉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农业大数据集聚。构建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

  3.建设农业物联网。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示范区、设施农业和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开展生产过程实时监测、远程监测遥感、智能节水灌溉、飞机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精准化、可视化作业。建设现代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和物联网应用示范点。

  4.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争取省级示范县和示范基地、企业项目支持,深化农商协作,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推动特色农产品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利用省级信息进村入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知名电商平台,推动肉制品、奶制品、水果干果、种苗花卉、蔬菜食用菌等名特优农产品“线上”交易。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探索,培育本土化涉农电子商务平台。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展改革委、县财政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农科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以产销衔接为关键,促融合

  1.构建供应链。创新农业产业组织体系,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优势产区开展合作,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形式,打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绿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着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推进原料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各经营主体间通过订单、合同等契约方式,明确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贷款担保、流转土地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

  2.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引导加工企业、购销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产地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开展订单生产,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不断提高小麦、花生、肉牛、果蔬订单率,争取实现奶业订单全覆盖。指导各地举办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推进产销衔接。鼓励发展农产品直销,推进水果干果、蔬菜食用菌、牛肉、牛奶等产品直接进批发市场、进超市、进社区。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规范合同文本,强化企业与农户的诚信意识,切实履行合同约定。

  3.推进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以及各类技改、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项目,促进加工技术装备改造升级。以初加工产品产后减损、贮藏保鲜、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为主,引进推广一批成熟适用的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展改革委、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粮食收购储备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以做强龙头为方向,带升级

  1.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区域资源优势,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就近供应、就地生产,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壮大,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粮棉油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与乡、镇、村合作发展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乡、镇、村。

  2.深化园区带动。鼓励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其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各类园区的支持,发挥各类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先行区和示范区,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高地。创新体制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发展联合体,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参与园区建设,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园区就业等共享园区建设收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展改革委、县财政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粮食收购储备中心、县扶贫办。

  (六)以标准化为路径,创品牌

  1.建设农业标准体系。制定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贮藏运输、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形成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适合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以“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为载体,以标准化菜(果)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为重点,集中连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活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2020年底,实现“三品一标”产品数量达到40个,年均递增6%以上、特色农产品品牌2个。到2022年,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农业企业品牌2个、特色农产品品牌5个。

  2.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支持各乡(镇)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传统农耕文化,培育竞争力强的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畜禽、优质林果、特色养殖区域农产品品牌。支持“三品一标”产品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展会,鼓励各乡镇、行业协会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展销会、博览会、互联网等多渠道开展品牌推介。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引导我县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提升虞城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质量、信誉和形象。积极参与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的展览、交流,推进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带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分产业设立工作推进办公室,负责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推进工作。要切实加强对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部门协作,共同推动工作落实。要加强目标考核,定期督导检查,总结推广经验,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科技带动。推进农科教统筹服务。统筹农业、科研、教育、科技推广资源,重点围绕育种能力提升、绿色农业供应链(特别是冷链)建设、农业信息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品牌培育等任务,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各方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资源,主动适应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需要,推进模式创新,提升研发能力,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相互配合、加强协作,形成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的综合合力。加强农科教联动服务。加快构建农业科研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联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支持引导社会化服务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深入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科技服务行动,包村包户指导农民落实绿色技术。要利用示范基地、示范园、示范场,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参观、观摩活动。 

  (三)完善经营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序实施,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相关改革任务,探索总结适合我县不同区域的“三权分置”具体实现路径和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配套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农业产业政策结合、与脱贫攻坚政策结合,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更好地发挥在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建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育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知识更新,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推广服务能力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依托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农科教联动服务机制,大力培养农村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五)加大财政支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扶持方式,落实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和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统筹运用相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对高效种养业优势区域、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相关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六)强化金融保障。建立完善“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健全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发挥农业保险政策导向作用,落实农业保险支持“四优四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示范县开展高保障小麦保险和高保障优质花生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在中央和我省补贴险种保障水平基础上,通过商业附加险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各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应立足我县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促进优质小麦、花生、辣椒等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科学配置资源、实现优质优价。

 

附件:虞城县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  件:

虞城县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班春丽(副县长)

副组长:杨红梅(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孟  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杜玉东(县财政局局长)

成  员:刘欣华(县审计局局长)

胡昌标(县发展和改革委主任)

吴志峰(县水利局局长)

郭文杰(县统计局局长)

葛占峰(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

孙文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葛百如(县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局长)

王冠军(县商务局局长)

徐玉花(县气象局局长)

丁  利(县财政局党组副书记、总会计师)

杨德领(县粮食收购储备中心主任)

聂战争(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张爱辰(县经作中心主任)

各乡镇乡镇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实施工作,孟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领导小组自行调整,不另行发文。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